为适应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申办本科院校工作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的精神,借鉴兄弟院校的相关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现就制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系统设计、整体优化、突出特色、兼顾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强化基础教育,增强人才适应性
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人才。
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原则,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构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科学地处理理论与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和不同梯级的课程模块,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努力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应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增设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坚持教育创新,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制订科学、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方案,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注重个性发展
各教学系(部、院)应按照《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的规定,开设各专业的主要课程,积极增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增强学生知识及能力结构的个性化。
6.强化师范专业教育,体现教师教育特色
通过开设能够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全面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目标
1.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科学研究者。
2.非师范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要求,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从事专业工作的良好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3.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和军训标准,身心健康,具备一定的美育修养,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
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
在各本科专业中实行学分制(参见《学分制实施方案》)。
(1)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以规定的学分总数为标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提前或推迟毕业。
(2)周数分配
四学年共208周,寒暑假48周(每学年暑假8周,寒假4周),教育周数160周,具体分配如下:
军事训练2周,生产劳动2周(各专业分散安排,不计学分),专业见习2周、专业实习13周,毕业论文(设计)6周,复习考试10.5周,新生入学及毕业教育各1周,学年小结1.5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2-4周)(安排在暑假期间),上课121周。
(3)学时:按每学期18周计算,原则上用相当于16周的时间进行理论课教学,总学时文史、艺术类专业2400±50学时,理工、体育类专业2500±50学时;每学期一般保证有相当于2周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
(4)学分标准:
学分计算标准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教学原则上以1学期(16周以上)每周上课1学时为1学分。实验课、体育课、艺术技能课、大学英语听力、计算机上机1学期每周上课2学时为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周为1学分。专业见习2周2学分,专业实习13周13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军事训练2学分,设创新奖励学分(见《第二课堂学分制实施方案》),若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可免修相应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但每位学生最多只能免修4个学分的课程。具体安排见表1。
表1:学时、学分、教育教学周安排表
项目 |
文科 |
理科 |
备注 |
总学时 |
2400 |
2500 |
|
周学时 |
22 |
23 |
|
总学分 |
170±10 |
实践课程总学分应占总学分的30﹪左右 |
|
课堂教学周数 |
121 |
|
|
入学教育周数 |
1 |
第一学期第1周 |
|
军事训练周数 |
2 |
第一学期第2-3周 |
|
生产劳动周数 |
2 |
可在第2、3、4、5学期由各教学单位自主安排,但原则上每学期不能超过3天 |
|
专业见习、实习周数 |
2/13 |
专业见习(2周、分散)安排在第5-6学期,专业实习在第八学期第1—13周;特殊专业的专业实习时间可自主安排 |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周数 |
6 |
6 |
第8学期 |
毕业教育周数 |
1 |
第8学期 |
|
考试 |
10.5 |
平均分配在各学期 |
|
学年小结 |
1.5 |
教学部门自行安排 |
|
社会实践周数 |
2-4 |
暑假 |
|
科研训练周数 |
2-4 |
暑假 |
2.学业成绩考核与要求
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具体要求参见《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3.课程体系
设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教育模块(师范教育专业为师范教育课程模块)四级课程模块,各课程由若子干模块组成。
(1)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本模块总学分63学分,其中必修课48学分,选修课15学分。
表2: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及课程设置一览表
模块 |
课程名称 |
课程 编号 |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课内总学时 |
周 学时 |
上课 周数 |
课外 学时 |
建议修读学期 |
考试方式 |
备注 |
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必 |
54 |
3 |
48 |
4 |
12 |
6 |
1 |
1 |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
必 |
108 |
6 |
96 |
3 |
32 |
12 |
3-4 |
1 |
|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
必 |
36 |
2 |
32 |
2 |
16 |
4 |
2 |
1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必 |
54 |
3 |
48 |
3 |
16 |
6 |
3 |
1 |
|
|
形势与政策 |
|
必 |
112 |
2 |
112 |
|
|
|
1-8 |
2 |
分散 教学 |
|
外语基础 |
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 |
|
必 |
134 |
8 |
134 |
2 |
67 |
|
1-4 |
1 |
非外语专业 |
大学英语听力 |
|
必 |
134 |
8 |
134 |
2 |
67 |
|
1-4 |
1 |
非外语 |
|
信息技术、人文素养基础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
必 |
90 |
4 |
60 |
4 |
15 |
30 |
1 |
1 |
|
大学语文 |
|
必 |
40 |
2 |
30 |
2 |
16 |
10 |
1或2 |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所有专业 |
|
美术鉴赏 |
|
必 |
36 |
1 |
18 |
2 |
16 |
18 |
1或2 |
1 |
文1理2 |
|
音乐鉴赏 |
|
必 |
36 |
1 |
18 |
2 |
16 |
18 |
3或4 |
1 |
文3理4 |
|
选修课程 |
|
任选 |
要求每个学生选修非本专业15学分的课程 |
4-8 |
2 |
|
||||||
体育军事 |
大学体育 |
|
必 |
144 |
4 |
34 |
2 |
64 |
2 |
1-4 |
1 |
|
军事理论 |
|
必 |
36 |
2 |
32 |
2 |
16 |
4 |
1 |
2 |
|
|
职业规划 |
职业指导 |
|
必 |
36 |
2 |
18 |
2 |
18 |
18 |
2 |
2 |
|
说明:
①任意选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公布。
②文科总学分为63学分,其中必修课48学分,选修课15学分。
③理科总学分为63学分,其中必修课48学分,选修课15学分。
④外语专业的“外语基础”模块课程由外语系确定,要求修够16学分。
⑤考试方式中,1为考试,2为考查。其他表格中相同。
(2)学科基础教育模块
总学分原则上为60学分,其中必修课45学分,选修课15学分。
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及相近专业基础课程。各系(部、院)可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相应课程模块并为本学科和非本学科相近专业提供不少于8学分的选修课程,并将这些选修课用“*”注明。
(3)专业教育模块
总学分原则上为28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8学分。
专业教育模块主要设置专业课程。各系(部、院)可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自成体系的专业方向课程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4)专业拓展教育模块
总学分为12学分,全部为选修课。
专业拓展教育模块主要设置专业方向的延伸课程,突出本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创作、艺术创作以及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的课程模块。各系(部、院)可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自成体系的学科拓展教育的课程模块。
以上教育模块不包含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3个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共19个学分。
(5)教师教育模块
总学分为24学分,其中必修课19学分(含实践教学8学分),选修课5学分。
为彰显师范教育特色,强化教师教育的师范性,设置教师教育模块,学分可算在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拓展课程学分之中。
表3: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及课程设置一览表
模块 |
课程名称 |
编号 |
学时 |
学分 |
周 学时 |
讲授 |
实践 |
建议修读学期 |
考试方式 |
备注 |
|
教育理论基础 |
必修 |
教育学基础 |
|
54 |
2.5 |
3 |
40 |
14 |
4或5 |
1 |
|
教育心理学 |
|
54 |
2.5 |
3 |
40 |
14 |
3或4 |
1 |
|
||
教育实践基础 |
必修 |
学科教学论 |
|
30 |
2 |
2 |
20 |
10 |
6 |
2 |
|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 |
|
30 |
2 |
2 |
20 |
10 |
5或6 |
2 |
|
||
实践 环节 |
必修 |
专业见习 |
|
2周 |
2 |
|
|
|
5-6 |
2 |
|
专业实习 |
|
13周 |
13 |
|
|
|
8 |
|
|
||
教育科研基础 |
必修 |
教育研究方法 |
|
30 |
2 |
2 |
20 |
10 |
3 |
2 |
|
选修 |
|
|
|
|
|
|
|
5-6 |
|
选修5学分 |
六、本科培养方案具体格式及有关说明
1.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专业代码、名称;
(2)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3)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及简介;
(4)学制和学分要求;
(5)授予学位;
(6)教学时间分配表(格式见附表1);
(7)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格式见附表2);
(8)课程计划表(格式见附表3);
(9)理论课教学计划表(格式见附表4);
(10)实践教学计划表(格式见附件表5);
(11)相关说明。
2.本科课程编码要求
以8位数表示某一门课程的编号,具体格式及含义为:
********
系代码专业编号课程类别课程编号同一课程不同学期编号
(1)系代码
①政史法律系01
②汉语言文学系02
③数学系03
④外语系04
⑤理化生系05
⑥艺术系06
⑦体育系07
⑧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08
⑨教育科学系09
⑩马列德育教研部10
11国际教育学院11
12武装部军事理论教研室12
(2)专业编号
以教学系(部、院)为单位编排,如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为01,社会体育专业为02。
通识教育课程、师范教育课程为00。
(3)课程类别:
①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0
②教师教育课程 1
③专业必修课程 2
④专业选修课程 3
⑤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4
⑥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5
⑦专业拓展课程 6
⑧其它 7
(3)课程编号:01--99,以各专业为单位编排,同教学系(部、院)不同专业在课时、大纲等教学基本要求相同情况下的课程只能有一个编号。
附件:1.教学时间分配表
2.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3.课程计划表
4.XXX专业理论课教学计划表
5.XXX专业实践课教学计划表
附件1
教学时间分配表
项目 |
周数 |
学分 |
各学期分配情况(周数) |
备注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军事训练 |
2 |
2 |
2 |
|
|
|
|
|
|
|
|
专业见习 |
2 |
2 |
|
|
|
|
1 |
1 |
|
|
分散 |
专业实习 |
6 |
6 |
|
|
|
|
|
|
|
13 |
|
毕业论文(设计) |
6 |
6 |
|
|
|
|
|
|
|
6 |
|
复习考试 |
12 |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
分散 |
生产劳动 |
2 |
|
|
0.5 |
0.5 |
0.5 |
0.5 |
|
|
|
分散 |
入学及毕业教育 |
2 |
|
1 |
|
|
|
|
|
|
1 |
|
学年总结 |
1.5 |
|
|
0.5 |
|
0.5 |
|
0.5 |
|
|
|
课程教学 |
121 |
|
15.5 |
17.5 |
18 |
17.5 |
17 |
17 |
18.5 |
0 |
|
小计 |
160 |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
附件2
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学期 课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计 |
百分比% |
备注 |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学时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选修 |
学时 |
|
|
|
|
|
|
|
|
|
|
15学分课程应平均分布在4-8学期 |
|
学分 |
|
|
|
|
|
|
|
|
|
|
|||
学科基础课程 |
必修 |
学时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选修 |
学时 |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专业课程 |
必修 |
学时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选修 |
学时 |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专业拓展课程 |
选修 |
学时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学时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选修 |
学时 |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
小计 |
|
学时 |
|
|
|
|
|
|
|
|
|
|
|
学分 |
|
|
|
|
|
|
|
|
|
|
说明:1.选修栏应填写学生应选修的学分或学时。2.该表学分不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
附件3
课程计划表
课 程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总学时 |
学分 |
周 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试方式 |
备 注 |
||||
授课 |
习题 |
实验 |
实践 |
||||||||||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 修 课 |
要求每个学生选修非本专业15学分的课程 |
|
|||||||||||
学科 基 础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修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 业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明学生应选修的学分数 |
|
||||||||||||
专业 拓 展 课 程 |
选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明学生应选修的学分数 |
|
||||||||||||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明学生应选修的学分数 |
|
附件4 XXX专业理论课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总学时
|
学 分 |
周 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试方式 |
备 注 |
||||
授课 |
习题 |
实验 |
实践 |
||||||||||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科 基 础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修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 业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 拓 展 课 程 |
选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填写理论讲授课时超过实践课时的课程
附件5 XXX专业实践课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总学时 |
学分 |
周 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试方式 |
备 注 |
||||
实践 |
作业 |
实验 |
授课 |
||||||||||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科 基 础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修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 业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
必 修 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1.实践教学计划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灵活安排。2.填写实践环节教学课程、完全实验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实践课时超过理论讲授课时的课程。
教学系(部、院)主任签字:教务处长签字:主管校长签字:
(校政文〔200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