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概况  制度汇编  教学工作
365游戏平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发布部门:365游戏平台 发布时间:2019-05-10 浏览次数:71

为了加强学校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搞好大型精密仪器的协作与共享,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界定

1、单价在人民币十万以上(含十万元)的仪器设备。

2、单价虽不够十万元人民币,但属于配套使用,整体价格在人民币十万元以上(含十万元)的仪器设备。

3、原国家教科委颁发的“二十三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目录”中的仪器设备。

4、某些特殊的、稀缺的而又有较高精度的仪器设备。

二、购置与验收

1、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添加,需经申报单位充分讨论、研究,确属必须添置的,需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系(部)主管主任审查同意后,送交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包括教学发展规划、重点学科发展规划、人员配备规划等),对要添置设备的必要性、紧迫性、受益面、任务量、各类工作人员的配备、设备规划、技术指标、适用的学科范围、安装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后,报主管校长批准执行。

2、经批准后的设备采购方法参照《焦作师专学校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执行。

3、合同签定后,由总务处组织专家组会同使用单位共同组成验收组,验收组负责人应对设备的验收全面负责。制定验收方案,熟悉了解有关资料,培训技术人员,准备好安装场地等。

4、设备到货后,验收小组应按合同规定的日期和内容进行验收,验收的项目为:

1)检查包装及实物有无破损、锈蚀、受潮、变霉等。

2)根据装箱单及合同核对附件、零配件的数量与规格是否一致和齐全。

3)严格按照说明书及出厂指标逐项验收技术指标,测试设备技术性能,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单。

4)如合同规定由供货方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验收小组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配合。验收合格后方可为供方签字。

5)设备有关资料、合同、验收记录,在验收完毕后,学校总务处要及时建档保存。原件交档案室保管,复印件留使用单位查用。

6)如发现数量、质量有问题时,验收小组要及时写出书面报告,总务处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办理退换、索赔等事宜。

三、使用管理

1、大型精密设备必须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不同档次的设备应配备相应层次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非专职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后,方能在专职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如发现有违反规定而使设备受到损坏,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并承担经济损失。

2、凡属大型精密设备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1)设备的使用制度。(2)设备的操作规程。(3)维护和保养制度。(4)设备校验和检查制度。(5)备件和消耗品的准备及更换制度。(6)结果可靠性的保证措施。

3、大型精密设备要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产品出厂的技术资料、可行性论证报告、购置、验收调试、运行使用、维护、检修、直至报废,整个寿命周期的记录和原始资料。

4、大型精密设备使用部门要印制《大型精密设备使用记录》,设备操作人员认真填写使用记录,作为考察和评价设备投资效益的重要依据。实验中心要不定期到实验室检查记录情况。

5、大型精密设备发生故障时要及时报实验中心,对较大的事故,负责人(或当事人)要及时写出报告,组织有关人员分析事故原因,查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组织力量修复使用。事故报告及修复记录交学校档案室存档备查。

6、在完成本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要积极参加校际和地区的多种协作、技术服务等,实行有偿服务,并根据不同情况按学校规定计价核算收费。

7、大型精密设备确因技术落后,超过使用期限,指标、参数不准,丧失使用价值,或者无法修复,可提出报废申请,经专家组鉴定,按学校设备报废审批权限审批同意,主管校长批准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销帐,报废设备由总务处按报废规定处理。

四、效益与奖惩

1、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大型精密设备的使用机时数是使用效益的重要指标,我校大型精密设备投入使用后,以满足教学需要。

2、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要多出成果,同时要面向教学、面向学生,使学生接触到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大型精密设备改进原有的实验项目,多开新的课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充分使用大型精密设备原有功能,并不断开发新功能,使设备充分发挥效益。

4、学校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对管理好、保养好、开发好、利用率高和成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并作为提职和晋级的依据之一。

5、对大型精密设备使用率低,管理、利用不好的单位,除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外,学校将在一定时间内取消该单位的购置新大型精密设备的资格。

6、对于造成大型精密设备严重损坏者,可根据情节轻重,令其承担经济责任乃至追究法律责任。

五、本办法解释权归实验中心。

六、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校政文〔2007123号)